滿族長期生活在東北,入關以后又統(tǒng)一全國,統(tǒng)治中國長達260多年。所以滿族的名勝古跡數量很多。除北京清代建筑和承德避暑山莊之外,比較著名的名勝古跡有“關外三都”和“關外三陵”。關外三都,是指位于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的赫圖阿拉城、遼陽東京城和沈陽故宮。關外三陵,是指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的永陵、沈陽的福陵和昭陵。關內地區(qū)比較重要的有位于河北省的清西陵和清東陵,這里是埋葬清代帝王后妃的地方,規(guī)模宏大,保存較為完好,今已成為游覽盛地。還有許多著名的皇家園林。在東北滿族聚居地區(qū)保留了大量滿族古跡,如沈陽還有四塔四寺,新賓還有建州三關和新建的中華滿族風情園,北寧有北鎮(zhèn)廟,本溪有碑林,岫巖、伊通、隆化等地還建有以滿族文物為主的民族博物館等。
赫圖阿拉
“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位于新賓滿族自治縣,在史學界被稱為“清王朝第一都城”,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所筑,城池依勢筑于一條東西走向的山崗之上。峭壁崢嶸,三面環(huán)水,易守難攻。城內地勢南高北低,四周筑有高高的城垣。內城周五里,外城周十里。城周十里設九門即南三門、北三門、東二門、西一門。外城駐扎著八旗精銳部隊,建有點將臺、校場、倉魔區(qū),外城內、內城外建有駙馬府,內城建有汗宮大衙門、八旗衙門、關帝廟、城隍廟、啟運書院、文廟等。汗宮大衙門呈八角形,俗稱“金鑾殿”。1616年,努爾哈赤在此登基稱汗,創(chuàng)建了史稱后金的大金國;1619年,努爾哈赤在這里指揮了關系到清朝命運的薩爾滸大戰(zhàn)。為以后逐鹿中原,統(tǒng)一華夏打下了堅實基礎。
汗宮大衙門西側,一處深潭,面闊水幽,荷香四溢,金鯉滿池;東側陡坡下,還有一泓清澈的池水。西潭東池景色恰人,汗宮大衙門好似龍頭,兩弘碧水左右輝映,恰如龍目,故有“神龍二目”之謄。
清代以后,在赫圖阿拉還建有協(xié)領衙門、理事通判衙門、堵閣詞等。該城曾居住人口十萬余眾,辟有十里商賈鬧市,車水馬龍,呈現一派繁華景象。清軍入關之后,赫圖阿拉被稱作興京,設專職人員守護。但卻在1904年的日俄戰(zhàn)爭中,沙俄軍隊將古城破壞殆盡,原有風貌蕩然無存?,F已部分修復。城中的土道被青石道代替,保存下來的古榆樹和新鋪的草坪使整座城池顯得既有歷史遺韻又有現代氣息。汗宮大衙門已經在原址上重建起來。而那口被譽為千軍萬馬飲不干的“汗(罕)王井”則經歷了四百年的風風雨雨。
赫圖阿拉城現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城外建有中華滿族風情園,包括顯佑宮(玉皇廟)、地藏寺、滿族民俗博物館、滿族老街、滿族歷史文化長廊等建筑群,城東南還有堂子,西北有點將臺與校軍場等遺址。
清永陵
永陵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較大、體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寢建筑群,位于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西北起連山腳下。永陵,滿語稱“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愛新覺羅氏族的祖陵。始建于1598年。陵內葬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夫人)。1634年稱興京陵,1659年尊為永陵。從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親來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典制。
永陵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省牲所、冰窖、果樓等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為1平方千米,整體建筑具有鮮明的中國古代建筑特色和滿族藝術風格。永陵居于著名的清初關外三陵之首(另外二陵是坐落在沈陽的福陵和昭陵),號稱清朝“關東第一陵”。
1988年,清永陵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盛京三陵之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除北京紫禁城之外,中國現存最大的宮殿建筑群。原名盛京皇宮。為努爾哈赤、皇太極兩朝皇宮。始建于1625年 (后金天命十年),用11年時間建成。建筑面積6萬多平方米。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一條中軸線,將故宮分為東、中、西之路。崇正殿為故宮正殿。東部以大政殿為中心,是王公大臣議政場所。西部以文溯閣為中心,是皇帝的書庫和書房。清軍入關后,這里仍作為陪都宮殿,乾隆時還加以擴建了西路建筑。
沈陽故宮主要建筑群有大政殿、十王亭、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文溯閣。建筑既有中原風格,又有濃厚的滿族和地方色彩。東路的十王亭與滿洲八旗制度有關;中路仿照中原宮廷前朝后寢的布局,由大清門開始,有三進院落,分隔成朝會的大殿、后寢門樓、寢殿三重。整組院落建在高臺之上。寢殿有五宮,包括中宮清寧宮及東西配宮各兩座。清寧宮內環(huán)室置有三面大炕,東間的帝后寢宮內也有南北兩炕,可因季節(jié)起居。建筑采用火地取暖,適合北方寒冷氣候。這些都很符合原先滿族居住建筑的特點。清寧宮院內有索倫桿(一寫索羅桿),是滿族傳統(tǒng)祭天的神桿。
沈陽故宮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及沈陽的明清皇家宮殿”項目。
避暑山莊和外八廟
避暑山莊,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也稱作熱河行宮、承德離宮。從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開始,經80多年建成。倚山而建,占地約564萬平方米,建筑物110余處。莊園內分宮殿區(qū)、苑景區(qū),融南北園林特點于一體。清朝皇帝常在此避暑,每年秋季還開展圍獵活動;而且這里也是清朝統(tǒng)治者聯絡邊疆各少數民族,處理民族與宗教事務的政務中心。避暑山莊有著名景點多達72處,如“煙波致爽”“如意洲”“月色江聲”“南山積雪”等。還有那溫柔的熱河泉,挺立的磬錘峰,湖光山色遙相會映,亭榭樓閣漫點成景,集南北園林建筑藝術之精華,兼具南秀北雄之韻美,園中有園,勝景薈萃,被康熙譽為“自有山川北極,天然風景勝西湖”。加上得天獨厚的冬暖夏涼的氣候條件,這里早已成為聞名遐邇的避暑勝地。
外八廟,在承德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上,如眾星拱月之勢環(huán)列著12座色彩絢麗、金碧輝煌的寺廟。由于其中的溥仁寺、溥善寺(已毀),普寧寺、普佑寺(已毀)、安遠廟、普陀宗乘寺、殊象寺、須彌福壽寺8座寺廟隸屬清廷直屬的理藩院,住有喇嘛,又不在京城,故而稱作“外八廟”。外八廟主要由乾隆營建,在25年里建了9座,耗費巨大。其中普陀宗乘寺規(guī)模最大。
藏傳佛教是清朝的國教,而蒙古及西北各民族又多信奉藏傳佛教。所以這里藏傳佛教寺廟居多,并為供來承德朝見的少數民族王公貴族觀瞻居住而建。其中數座又與平定準噶爾部、厄魯特部來歸、土爾扈特從俄羅斯來歸和班禪覲見密切相關,因此外八廟成為清朝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的象征。而且各廟宇本身也借有布達拉宮的氣勢、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雄奇、五臺山殊像寺的風采和新疆伊犁固爾扎的妙姿,融合了漢、藏、滿、蒙古、維吾爾等各民族的建筑特色。如安遠廟,山莊東北面的山崗上,建于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是仿照新疆伊犁河北著名的固爾扎廟建造的,為安撫當時從伊犁遷來熱河達什達瓦部的2,000多個居民,專為修建此廟,因此也稱為伊犁廟。寺主體建筑是普渡殿,為三層建筑,底層采用西藏堡壘式,上二層是重檐歇山頂式。殿頂蓋三層黑色琉璃瓦,再襯以群山和藍天做背景,顯得莊嚴肅穆。殿內第一層供著大型木雕地藏王像,第二層曾放乾隆打獵用的衣物武器,殿內四壁還有以佛家故事為題材的壁畫。
從外形上看,避暑山莊內建筑,無論是莊嚴肅穆的皇家宮殿,還是游玩欣賞的亭榭軒閣,一律采用青磚灰瓦,顯示出一種古樸典雅的風格;而在其周圍建造的“外八廟”,則采用彩色的琉璃瓦,有的甚至用鎦金魚鱗瓦覆頂,遠遠望去,呈現出一派富麗堂皇的景象,這與避暑山莊形成鮮明的對比。
1994年12月,“外八廟”同避暑山莊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清東陵
清東陵位于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西,面積達70平方千米,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體系完整的帝王后妃墓群。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清東陵距北京120千米。始建于順治十八年(1661),以昌瑞山為中心,陵區(qū)南北長約125千米,東西寬約20千米。由5座帝陵、4座后陵、5座妃園寢、1座公主陵組成,埋葬著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ㄔA辏⑾特S(定陵)、同治(惠陵)等帝王和慈安、慈禧(定東陵)等后妃。整個陵區(qū)以孝陵為中心,諸陵分列兩側。
孝陵在昌瑞山主峰腳下,從進入陵區(qū)到孝陵明樓的中軸線上,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大紅門、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祾恩門、祾恩殿、方城明樓等高大建筑,莊嚴肅穆。道路兩側還立有整塊石料雕成的石人石獸。遠看陵區(qū),蒼翠的密林中顯露出座座樓臺殿閣,在蒼山藍天的襯托之下,顯得雄偉壯觀。
乾隆裕陵可謂一座雕刻藝術寶庫。陵中除地面外,無論四壁和券,都砌以花崗石,上面雕滿了各種圖案。主要有八大菩薩、四大天王、五方佛、五供、八寶以及用梵文和藏文鐫刻的數萬字的佛經咒語。所有這些雕刻,線條清晰流暢,形象逼真,盡管圖案繁多,但安排得有主有從,渾然一體,獨具匠心。
慈禧太后的陵墓也很有特色。其祾恩殿四周的石欄桿上雕刻著龍鳳呈祥、水浪浮云的圖案。殿前的陛石采用透雕手法,龍在下、鳳在上,構成一幅龍鳳戲珠的畫面,猶如真龍真鳳在彩云間飛翔舞動,堪稱石雕中的杰作。
2000年11月30日,清東陵以其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華滿族風情園
中華滿族風情園位于赫圖阿拉城東側,是中國目前規(guī)模較大的展示滿族民族發(fā)展歷史的綜合性瀏覽區(qū),園內有滿族歷史文化長廊、滿族博物館、地藏寺、顯佑宮、商賈一條街、赫城湖、跑馬場等旅游景點。
滿族歷史文化長廊
坐落在赫圖阿拉城東赫城湖南岸,長廊以清代素面磚瓦構筑,亭榭樓閣有機地串聯而成,迂回宛轉、高低起伏、參差錯落。朱漆廊柱環(huán)列,雕梁畫棟生輝,壁畫彩繪栩栩如生。長廊綿延560余米,附有540余米長的壁畫。整個壁畫由“滿族始祖神話及滿族先世” “汗王出世”“統(tǒng)一女真”“八旗制度及宗教祭祀”“建國稱汗及誓師伐明”“明金之戰(zhàn)”“西遷都城與政權建設”“太宗登極及建立大清”“滿族入關與定都北京”“清帝東巡與謁陵祭祖”共10部分、86個畫面組成。畫卷以正史為主,兼容野史及神話傳說,構圖生動、畫藝精湛,故事情節(jié)生動感人。
地藏寺
是努爾哈赤家族專用的寺院。寺中供奉許多菩薩,而地藏菩薩是最重要的菩薩之一,寺院因此得名。
顯佑宮
又稱玉皇閣、玉皇廟。1615年興建。是道教正一派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碑旁有神榆一株,今已經歷400余年風雨,仍生機盎然,蔚為壯觀。其內的敕建碑坐落于三官殿東側,順治皇帝親筆撰寫滿漢合璧兩種文字的碑文。
興京啟運書院
位于赫圖阿拉內城,是清朝興京地區(qū)第一座官辦學校,也是當時師資水平很高的滿族故都著名學府。歷任主講教師皆為大清名士。如盛京恒志元、安徽魯進人、復州葛樵溪等。八旗子弟及漢蒙兒童爭相入學,“生童肄業(yè)其間,頗極一時之盛?!钡?904年,日俄戰(zhàn)爭的炮火將啟運書院毀于一旦,留給人們的是屈辱的歷史和破碎的瓦礫。目前,新賓滿族自治縣政府擬于興京啟運書院舊址恢復原貌,供游人參觀游覽。
滿族老街
由滿族文化長廊東行,越過赫圖阿拉外城城墻,可見赫城湖西畔矗立兩排青磚瓦結構仿清代建筑群,這就是赫城湖商賈一條街。商賈街上滿族店鋪林立,鱗次櫛比。具有濃郁滿族特色的商品、服飾、食品、紀念品琳瑯滿目。
清福陵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位于沈陽舊城東北10千米處,俗稱東陵。
清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聰三年(1629),崇德元年(1636)大清建國,定陵號為“福陵”,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現存古建筑32(組),古建筑以神道為中軸線對稱分布,平面布局規(guī)整,層次分明,是一處融滿漢民族特色于一體的皇陵建筑群。其保護區(qū)占地面積54萬平方米,自然景觀賞心悅目,周遍環(huán)境幽雅壯觀,于1929年辟為公園對公眾開放;1963年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木蘭圍場
木蘭圍場,位于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與內蒙古草原接壤。這里曾是遼帝狩獵“千里松林”之地,后成為清代皇帝率眾大舉“秋狝”之所。“木蘭秋狝”意即,皇帝每年深秋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木蘭原野舉行以射獵和旅游為主的大型活動。木蘭圍場,是滿漢語混稱,木蘭是滿語“哨鹿”的意思。何為哨鹿?打獵時八旗兵頭戴雄鹿角,在樹林里學母鹿啼叫,引誘公鹿,是一種誘殺的打獵方法(古人打公不打母,打大不打小)。圍場是哨鹿之所,即皇帝打獵場所。木蘭圍場在清初為原始森林與天然草原。
木蘭圍場辟于1681年(康熙二十年),由諸蒙古部落王公將其牧地進獻給康熙皇帝,供其圍獵,面積超過1萬平方千米,全場設圍達72處,今圍址尚存。木蘭圍場界內有高山、漫嶺、河流、草甸、森林,動物繁多,適于習武。尤其許多珍禽異獸,如黃羊、馬鹿、抱子、野豬、天鵝、錦雞、鴻雁等常出沒于林海草原之中。在清代,皇帝北巡、木蘭秋狝可謂朝廷大事,對北方民族地區(qū)兼施“懷柔”之策。圍場境內還曾按八旗之制設防衛(wèi)戍。從康熙到嘉慶140余年時間里,“木蘭秋狝”活動舉行達105次之多。
現在,圍場還保留著東廟宮、乾隆打虎洞和石刻、古長城說碑等十幾處清代皇帝行圍狩獵和北巡圍場的文物古跡,以及點將臺、將軍泡子、十二座連營等古戰(zhàn)場遺址。圍場不僅是狩獵名苑,更是一個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風景優(yōu)美的旅游勝地。
1991年,經國務院批準,將其中的一部分森林和草原劃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面積2,324平方千米,主要包括塞罕壩森林公園景區(qū)、紅松洼國家自然保護風景區(qū)、御道口牧場景區(qū),同時還包括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烏蘭布通草原景區(qū)等。風景區(qū)屬高原性氣候,年均氣溫0.3~2℃。無霜期80~90天,年均積雪17厘米。景區(qū)綠化覆蓋率98%,森林約占三分之一,自然林、人工林各半;草原約占三分之二,漫坡、甸子各半。主要樹種有落葉松、黑松、蒙古櫟、日樺、山楊。草類70余科、200余屬、600余種。藥用、食用植物有金蓮花、黃芩、黨參、蕨菜、黃花等,干枝梅多有生長。游覽區(qū)主要景觀是草原和森林,大片的白樺、紅葉、綠地,冬季還有茫茫雪海,景色相當誘人。另外還有古戰(zhàn)場遺扯、皇家獵場遺跡等。風景區(qū)內的動物,目前除山雞、野兔之外,尚有狍子、野豬、黃羊、馬鹿等。
木蘭圍場自然保護區(qū)因坐落于灤河上游地區(qū),所以還形成了區(qū)域小氣候特征,降水相對充沛。保護區(qū)內空氣質量較高,藍天白云,綠草青山,如詩如歌的壯美畫卷赫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