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系列,1024看片你懂的,最新网址你懂得,三级毛片在线看,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免费的,毛片破处

您的位置:  首頁 > 中華民族 > 保安族  > 詳細頁面

保安族

來源: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編輯整理:宋祺 發(fā)布時間:2017年05月24日 瀏覽量:

  保安族現(xiàn)聚居于甘肅與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是保安族人主要的居住地,其中大河家鎮(zhèn)的大墩、甘河灘、梅坡三個村落被稱為“保安三莊”,另有部分保安族人散居于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循化縣。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保安族總人口為20074人,其中有男性10016人,女性10058人。保安族人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因與回族風俗習慣相似,在歷史上曾被稱為“保安回”,1952年3月25日由政務院批準,按照其民族意愿,以原“保安”一詞為基礎,正式命名為保安族。

  現(xiàn)保安族居住的地方屬于黃河中游溝壑區(qū),東南與寧夏接壤,西北與青海省循化縣撒拉族自治縣、回族土族自治縣相望,東北部與永靖縣隔黃河為界。

  保安族的先民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區(qū),經過150多年的遷徙過程,逐漸定居于積石山大河家等地。明末清初,保安族聚居在青海的尕沙日、年都乎、點屯和保安“四寨子”,與藏族、土族相鄰而居,在明朝洪武年間,保安地區(qū)由明政府建立了“保安堡”,并在萬歷年間擴建為保安城,隸屬河州衛(wèi)。清乾隆年間,保安地區(qū)增設營制,改屬循化廳。清同治時期,麻巴部落頭人因保安人信仰伊斯蘭教,在同仁地區(qū)驅逐保安族人,保安族人被迫遷徙。在遷徙途中得到藏族郎加部落的幫助,使得保安族人通過多曼山和郎加部落的轄地,到達青海循化地區(qū)。而居住在尕沙日的保安族人則受到土族哈侖那卡部落的幫助,遷徙到循化。

  到達循化地區(qū)后,保安人收到了同是穆斯林撒拉人的幫助,得以在當地生活,但由于循化地區(qū)人多地少,保安人生產不得保障,居住三年后再次東遷。與積石山關內的大河家地區(qū)取得聯(lián)系后,保安族人沿著黃河東岸穿過積石山峽谷,來到大河家地區(qū)定居,尕沙日的保安族人居住在大墩村,保安下莊的保安人居住在干河灘村,保安城的保安人則居住在梅坡村,形成了現(xiàn)在新的“保安三莊”。另外還有部分保安人居住在柳溝的尕集村和劉集的高趙李家村。

  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3月成立了保安自治鄉(xiāng)。1954年4月2日,積石山地區(qū)又成立了“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聯(lián)合自治區(qū)”。1980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了甘肅省第一個多民族聯(lián)合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

  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保安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在保安族長期的遷徙過程中,保安語也受到蒙古語、藏語、漢語等語言的影響。保安族人除了使用保安語外,也大量使用漢語。

  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教義幾乎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保安族的特有的民族風俗與文化生活。

  

  

參考資料:

    1.馬少青、楊宏峰,《中國保安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2.高小強,鐵文英,《甘肅少數民族文化概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

    3.圖案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團結》紀念郵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