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收后的農歷九至十一月間,是湘西苗族忙碌的接親嫁女季節(jié)。這里的苗族婚禮,有著濃郁、古樸的民族特點。
去接親之前,由“新郎”的舅舅親手以彩色布裝飾迎親轎子,稱為“圍轎”,并請“端公”(武教)用大磨一扇、斗和升一個放在家中神龕前,化紙焚香,祈禱收邪把誓。由身著青布的“新郎”披紅,拜家神后便“發(fā)擔”接親?!鞍l(fā)擔”即是派人挑著酒、肉及其他物品先走,接親隊緊接上路。接親隊備有燈籠4盞,紅旗幾面。接親隊除“新郎”外,另有年齡小于“新郎”的侄輩少年負責背兩個包裹,內裝送予“新娘”的服裝及首飾。接親隊伍一路吹著嗩吶,熱熱鬧鬧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車到婆家
姑娘出嫁必須有娘家人陪送,婚禮這一天清早,“新娘”便在“接親客”的帶領和送親隊伍的陪同下,一路歡聲笑語 ,浩浩蕩蕩向“新郎”家走來。走到新郎家村邊,有的燃放鞭炮,一直燃放到新郎家門口,請新郎父母出來開門;無鞭炮準備的,則在寨邊稍候,由迎親伙伴飛報新郎家做好迎親的準備。男方父母聽到后,多數是很高興地喊醒家中兒女,由新郎的妹妹或堂姐妹為迎親主體,加上寨上的姐妹和房族組成迎親隊伍,打開大門,把新娘迎進家來。接親的主要儀式是接傘。接傘的人必須是新郎的小妹或堂妹。無親妹、堂妹者則由新郎父母指定一與新郎同輩份的小姑娘去接。新娘走至大門,即由新郎的妹妹跨出門外迎接新嫂子,新嫂子接著用左手把雨傘遞給接傘的妹妹,接傘妹妹接過新嫂子手中的雨傘后,新娘即用左腳跨進屋內,以示今后成為新家庭的主婦。隨即由接傘妹妹攜新娘手迎入新房,迎親婦女們陸續(xù)進入新房休息。入門后,新郎家的“陪娘”及姑娘們便熱情地安排“送親客”團團圍坐,并簇擁著“新娘”緊靠堂屋中柱子就坐,意為“新娘”從此當家立業(yè),將來就像中柱子一樣,頂大梁,撐起這個家。
給接親大哥抹點黑鍋灰
拜堂結束,正宴開席后,“新娘”及所有送親人返回“新娘”家,稱為“回門”。由男方家“接親客”負責煮飯來招待女方家送親的姑娘們(包括“新娘”的舅媽、姑媽、姨媽、叔娘等年輕婦女)。一清早,天剛蒙蒙亮,“接親客”們便被姑娘們吵吵嚷嚷叫醒,并被責令去煮飯、做菜。在做飯的過程中,煮至七成熟濾了米湯還沒上甑蒸的米飯又被姑娘們捏飯團吃個一空,“接親客”們又不得不重新煮,若第二鍋不趕快上甑又被姑娘們捏飯團吃完還得煮第三鍋,如此反復作弄,把煮飯的人折騰得疲憊不堪。對于做菜的人來說也是如此,本來已洗干凈的菜,姑娘們趁其不注意故意灑些泥土在上面,然后逼“接親客”們重新洗。做菜的柴火中故意抱來的生柴怎么也點不著。同時還將主人家的鹽罐藏起來,讓其自己去買鹽或借鹽。姑娘們這樣那樣刁難作弄,本來不需要多長時間就能做好的飯菜,“接親客”們不得不花上幾倍的時間才能做好。飯后,“接親客”還要將從“新郎”家?guī)淼摹案D晗病奔慈境杉t色的蠶絲線分給在場的所有姑娘和孩子們,以示吉祥、祝福。然后,再到“新娘”家告辭,返回“新郎”家,整個婚禮便告結束。
引入洞房
湘西苗族婚俗禮儀,從另一個側面彰顯了苗族輝煌燦爛的豐富文化,其充滿歡樂氣氛的一系列婚姻儀式,細微嚴謹、詼諧幽默的禮規(guī)禮辭,為苗族婚姻增添了一幅幅亮麗色彩,給人予撲朔迷離、琢磨不透的神秘感。從苗族婚俗禮儀中,我們也可看出苗族人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講孝道、尊老愛幼、講理守信、勤儉、互敬互愛、追求和諧美好生活,褒揚“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