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瓦孜,亦稱“達爾哈齊克西”,亦即漢文史籍中所稱的走索,是維吾爾族民間傳承已久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維吾爾族中的達瓦孜技巧出現(xiàn)的時間也很早。在維吾爾史詩《白頭巾女神》中,就有著有關達瓦孜的描述:早在維吾爾族人信仰薩滿教的時代,每當豐收時節(jié),人們便架起繩索,彈奏琴弦,在高空的繩索上表演各種驚險動作。在《突厥語大詞典》中,也有“人們表演了達瓦孜,在繩索上做了表演”的記載。及至清代,這一活動形式還流傳到京都,供皇帝觀賞。有些達官文人還為其填詞賦詩,如清福慶在《異域竹枝詞》中寫道:“高架雙竿與屋平,銅繩盈丈兩頭橫;持裙莫漠留飛燕,看取凌風躡影輕?!闭f明“達瓦孜”維吾爾族這一高空技巧形式的影響是很廣泛的。
維吾爾族的達瓦孜表演,包括地上與空中兩部分動作,而空中又分索上動作與杠上動作。表演的場地大而平坦,一般長100m,寬80m。達瓦孜表演作用的器材包括這樣幾類:一是主桿,高30m以上,由長10m以上,直徑30cm以上的圓木連接而成。頂端橫接長l.5m、寬80cm的拱形木板,以紅布復蓋,稱牌樓,上插彩旗三面。牌樓下連附一根橫木,長2.8m,左右等長。右端兩繩系一條橫杠為單杠,左端兩繩端掛鐵環(huán)如吊環(huán);二是主索,長80m,上接牌樓,下系于地面木樁,與主桿成45 度俯角。主索由交叉的支桿從兩處支撐分成三段。長支桿12m,名哈瓦孜沙帕依,短支桿9m,名哈瓦孜;三是固定索,起著固定主桿、主索及相關設施的作用。
參與達瓦孜的表演者,一般頭戴扁形皮帽,上纏彩巾。著袖子和前胸繡傳統(tǒng)圖案的圓領衫,短外套和腰帶多為紫紅色。內衣為石榴花色或粉紅色,褲管較窄,下沿繡花邊。赤腳。表演時所握平衡長桿,長度約3.5m。
表演者入場時,多騎雪青馬,馬頸懸銅鈴,鞍覆邊綴鮮艷穗子的金絲絨蓋布,上繡月牙形圖案。馬頭系三色綢。奏樂者也著民族服飾。
達瓦孜的空中動作開始后,表演者雙手橫握平衡長桿,由平地踏上漸陡的主索。在索上所做的動作主要有前后走動、盤腿坐索側身走、翻筋斗、蒙眼走、腳踩鐵碟走、鴨式走、穿木鞋(鞋底高20cm)走,甚至飛身跳躍等。技高者每到高處,還故作失控,但瞬間兩腿夾索,安坐繩上精彩而驚險。
在表演過程中,當表演者走到桿頂牌樓時,往往還進行單杠和吊環(huán)表演。單杠動作有雙回、坐桿后閃、懸腰后閃、單臂夾杠懸體、腳勾倒懸、脖子勾杠松手懸體和龜縮身軀等。吊環(huán)動作有一手握環(huán)、一腳套環(huán)等。在吊環(huán)動作中,先全身滾轉,轉速漸漸加快,然后又突然松手,頭朝下懸,但仍然旋轉。有時還雙腿伸入環(huán)中,做身體后閃等動作。達瓦孜的地上項目,主要有翻筋斗、兩人以上的武打、月牙彎刀術、飛刀、胸上破石、玩嗡嗡(將4根80cm長木棍挑在筷子上快速旋轉,其聲嗡嗡)、嚼噴火炭、魔術等。整個達瓦孜表演,多伴以民族音樂。以往曾有采用十二木卡姆伴奏的.
近代以來,多用四種曲調按上索、通過三段頂點和杠與環(huán)上表演變換演奏,以活躍氣氛。對維吾爾族達瓦孜技藝有承襲和發(fā)展之功的,其中司迪克.阿西木、努拉洪.阿西木以及買買提.吐爾遜均為傳統(tǒng)人中之佼佼者,對維吾爾族達瓦孜技藝有承襲和發(fā)展之功。他們?yōu)閭鞑ズ桶l(fā)展維吾爾族的達瓦孜技藝,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