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彝族民間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即很久以前,桂西一帶的彝寨,天黑沉沉的,不見下雨不。見太陽,持續(xù)好幾個月,草木干枯,河水斷流,種下的莊稼顆粒無收,人們又染上疾病,逃的逃,死的死。在絕望之中,李家兄弟想出個辦法,拿來兩根木頭做成磨秋,兄弟倆坐上磨秋到天上說情.兄弟倆打了十五個晝夜的磨秋,老天爺被說服了,突然刮起大風,下起磨秋大雨,雨后天晴,陽光普照大地,莊稼返青,人們得救,大家歡天喜地要給李家兄弟慶功,誰知兄弟倆受雨淋后得重病而去世,人們?yōu)榱思o念李家兄弟,姆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打磨秋,以示悼念,云南地區(qū)又稱磨擔秋。
昆明及楚雄的彝族在春節(jié)期間必打磨擔秋,磨擔秋還是擇偶手段,通常是男女各一頭,互相打秋取悅。打秋者時,女的在地面換人,動作靈敏,姿勢優(yōu)美,而男的要在秋桿上升到最高處縱跳撐上,稱之“拿秋”。以顯其勇敢矯健之氣,上桿后還有踢腿伸腰以助旋轉及各種驚險動作,如騎秋、滾翻、吸煙筒等.比賽的距離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間?;鹄K用一根長約3米左右的藤條擰成,在膝條的中段綁上澆有菜油、松油、煤油或香油的布條和棉紗后點燃。在場內兩端劃上起跑與終點站,比賽者站在起跑線后,手執(zhí)招燒的火繩,待號令一發(fā),雙手握住火繩的兩頭象單人跳繩一樣,搖蕩火繩,直線跳躍著前進,最先到達終場者為勝。持火繩跑步和走跑都判為犯規(guī),不計比賽成績。五六十人集體比賽或表演,更是饒有情趣.這時,比賽場內宛若火的海洋,閃動的火花猶如一叢叢盛開的映山紅,整個場而充滿了熱烈向上的氣氛。 1983 年第二屆全國民族體育運動會上,四川大涼山的五位彝族青年表演了跳火繩這一傳統(tǒng)體育活動,受到大家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