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廷峰制作的龍盤底座鳥籠
布依族鳥籠制作技藝傳承人黃廷峰在制作鳥籠
布依族鳥籠,是布依族傳統(tǒng)竹編與竹雕工藝的優(yōu)秀代表,其制作技藝流傳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珉谷鎮(zhèn)的前一、坡生等布依族村寨。
北盤江沿岸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是適宜各類竹子生長的理想環(huán)境,幾乎每個布依族村寨都有綠竹掩映,為當?shù)夭家雷逯窬幣c竹雕工藝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貞豐布依族鳥籠制作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明代就已具有一定水平。布依族先民有積木而居的習俗,他們彎弓逐鹿,結(jié)網(wǎng)逮魚,織籠捕鳥,狩獵范圍廣泛。布依族人經(jīng)歷了捕鳥—關鳥—養(yǎng)鳥—訓鳥—賞鳥的過程,鳥籠便起源于布依族人的狩獵生活,它在布依族社會中世代流傳,真實地反映了布依族人竹編與竹雕工藝發(fā)展的歷史。
布依族鳥籠制作要經(jīng)過取料、裁竹、破篾、烘烤、盤圈、打眼子、打磨、拉線、雕花(刻花)、拉絲、穿絲、定型、上油等10多道工序。其中,取料,要選擇生長期在5至7年的畫眉竹、毛竹和青竹竹料;裁竹,要根據(jù)所需尺寸,用鋸子把竹子裁成符合尺寸大小的竹節(jié);破篾,是將選好的竹料按照要求的尺寸、厚薄破成相應的篾柱、篾絲等;烘烤,是將所用竹料烘烤使之軟綿,便于鑲嵌和定型;盤圈,是將加工好的長竹條,竹表朝外逐漸盤入鋼圈模中定型;打眼子,是在竹圈制好后,再用圓規(guī)在籠圈上均勻地畫出籠絲孔的位置,然后用手鉆鉆出籠絲孔;打磨,是用刮刀或砂紙將破好的竹料毛邊打磨光滑;拉線,是用蔑刀將竹料分破成比竹圈孔徑稍大的竹絲;雕花(刻花),是用雕刀在籠門衾邊,陰刻或透雕奔龍、飛鳳及花草魚蟲等圖案;拉絲,是將竹絲一端削尖插入拉絲板孔,用夾鉗拉出,直至符合籠圈上籠絲孔的要求;穿絲,是將拉好的籠絲由上而下穿過籠柵,插入下橫架鉆孔內(nèi)與籠圈固定;定型,是用竹銷釘固定籠絲和籠柵,將鳥籠整體定型;上油,是鳥籠制作好后,在各個部位涂抹桐油,用棉布條反復擦拭,直至光滑油亮,目的是保持竹表的色澤,防蛀防腐。
選材和傳統(tǒng)工藝是布依族鳥籠制作的兩大關鍵環(huán)節(jié)。最好的用材是優(yōu)質(zhì)畫眉竹、毛竹和青竹。竹材的采伐時間,有嚴格的要求,一般是在每年的秋收以后到第二年的正月間最為合適。其它時間采伐的竹材水性重,易蛀蟲。至于竹材,則以生長5到7年的竹子最為理想。這種年齡的竹料柔韌、堅硬、鮮亮。布依族鳥籠全由精雕細鏤的各式竹節(jié)(條)組合而成,構(gòu)成部件做工精細。雕飾分花、素兩款,樣式有方、圓兩類。雕花鳥籠,從取材到最后組裝完成,需10天左右。鳥籠雕刻圖飾有“雙鳳朝陽”、“二龍戲珠”和“蝴蝶結(jié)”等等。
布依族鳥籠制作技藝完全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由于布依族無文字,沒有記錄資料,技藝傳承非常困難。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竹林逐漸消失,鳥籠制作原料日漸匱乏,加之年輕人外出務工,布依族鳥籠制作技藝更是后繼乏人。
為了保護這一寶貴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2009年,布依族鳥籠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貴州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貞豐縣珉谷鎮(zhèn)前一村的黃廷峰、坡生村的周興榜,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命名為黔西南州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