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圖片
深秋的十家村,草木依然蒼翠,滿坡的水果紅得誘人。漫步村中,清灰色的拱形墻帽,復(fù)古的墻體,彰顯著滿族特色的房舍典雅古樸。十家村位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xiāng),是國家民委命名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在村子的小街上,不時有穿著滿族傳統(tǒng)服飾,踩著“花盆底”鞋、邁著婀娜小碎步的游客從身邊走過,驀然回首,讓人有種穿越的錯覺。聽村里人說,清康熙年間,和碩端靜公主和親塞外。公主病逝后陵柩移葬于白勒圖(今十家村),十家村也因世代守陵人在此繁衍生息而形成。
來十家游玩,如果不嘗嘗滿族八大碗,那肯定是樁憾事。滿族八大碗是由滿漢全席演變而來,滿漢全席分為上、中、下八珍,滿族八大碗指滿漢全席之下八珍?!鞍苏洹痹瓰榘朔N稀有而珍貴的烹飪原料,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
滿族八大碗的傳承人白云起一家經(jīng)營的“白云起農(nóng)家院”就坐落在村東頭。走進農(nóng)家院,見白云起正在廚房里忙活著:備料、裝碗、上鍋……美味的白家八大碗很快就能端上餐桌。白家八大碗綜合了八珍之精華,兼具考量了價格因素,推出的菜品味美價廉,受到食客們的熱捧。近年來,靠著祖?zhèn)鞯氖炙?,加上村里大力發(fā)展特色鄉(xiāng)村旅游,白云起的農(nóng)家院熱鬧紅火。
八大碗上桌,這邊才喝了一口鮮美的蘿卜湯,那邊的小雞山蘑就吸引了我的視線。夾起一塊白白嫩嫩的鮮蘑還沒到嘴邊,再一看,碗里的蘑菇已經(jīng)差不多快被搶光了。爽口蘿卜、一泡水香豆泡、雞塊山蘑、傳統(tǒng)丸子、排骨干豆角絲、肉片海帶絲、燒肉粉條、古法牛肉,八大碗的菜肴不僅味道鮮美,還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眾多情愫。相傳當(dāng)年和碩端靜公主嫁到漠南后,很難適應(yīng)當(dāng)?shù)卮笸牒染啤⒋髩K吃肉的飲食習(xí)慣。乳母白氏看著公主日漸憔悴,心里著急,于是親自下廚做了公主平日愛吃的八樣菜,公主品嘗后大喜,正是這八樣菜奠定了“十家八大碗”的基礎(chǔ)。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一大盤黃澄澄的粘豆包讓含哺鼓腹的我又升騰起食欲。粘豆包的原料黍子在塞外的種植可以追溯到數(shù)千年前,十家的滿族同胞愛吃黃米粘豆包就不足為奇了。軟糯的粘豆包粘在筷子上不肯下來,咬一口筋道香甜,沒有一點兒酸味。
十家村的粘豆包被稱為“宮廷御膳”,想吃到需要漫長的等待。春雨過后,一粒種子在十家的黃土坡上生根發(fā)芽,經(jīng)過漫長的夏季,秋韻正濃時,成熟的黍子向大地低頭致敬。收割、晾曬、去殼后,人們把金黃的黍子按一定比例摻上大米淘洗干凈,再用溫水浸泡,這在當(dāng)?shù)乇环Q為“鞠米”。將鞠好的米控干水分后磨制成粉,然后再進行低溫炒制。接下來,把用開水燙好的面放在火炕上進行發(fā)酵,然后再把干面粉揉進去,揉勻后進行二次發(fā)酵。在二次發(fā)酵的空當(dāng),正好制作餡料。將上好的紅蕓豆洗凈,放鍋中文火慢煮。大約4個小時后,將蕓豆撈出,用特制的木勺搗碎。搗好的豆子拌上紅糖,這樣既保證了豆包的甜度,又可以中和面皮的酸味。包豆包沒有太多的技術(shù)要求,包上餡團圓了即可,但上鍋蒸之前,篦子上一定要鋪上從馬鞍山采來的餑餑葉,這樣蒸出來的豆包才有植物的清香。一鍋豆包需要大火蒸制40分鐘才能熟透,隨著升騰的水汽,豆包的香味越來越濃郁,直至滿屋、滿村,這是獨屬于十家的味道。
作者:素心
資料來源:
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