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圖片
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據(jù)考古資料稱,蘆笙至少在兩千多年前已出現(xiàn),吹蘆笙是每個苗寨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融水每個苗寨都有一堂蘆笙。苗族同胞逢年過節(jié)以及紅白喜事、談情說愛都吹奏蘆笙,并伴以踩堂舞??梢哉f,蘆笙是打開苗胞心靈的金鑰匙,是苗家精神文化生活的主心骨。
蘆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筒四個部件構(gòu)成。
笙斗又稱氣箱,用杉木制作,外觀呈紡棰形。制作時,將整塊毛坯料從中破為兩半,分別挖剜出內(nèi)膛后再用膠粘合,外部用細(xì)篾箍五至七圈,斗的腹背兩面鉆有六個對稱的小眼孔。由于笙斗呈淡黃色,外部涂飾桐油,木紋清晰,外表美觀,故有“金蘆笙”譽稱。
在笙斗中,呈75°~90角°縱向插入兩排長短不一的六根竹管,每管入斗處裝一個呈長方形的銅質(zhì)簧片,每管近斗處的外則開一個圓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笙管用“都鐵”(苗語,專用制作蘆笙的竹子)制作。這種竹子的竹質(zhì)堅韌,首尾均勻,表面光滑、不易蟲蛀。使用蘆笙時,將手指按住音孔,把氣吹進氣箱即能發(fā)音。小蘆笙發(fā)出的音有612356,大蘆笙能發(fā)126,三根笙管的頂端各裝配有用毛竹制成的共鳴筒,以增加音色和音量。
蘆笙分為母五、六、七、八、九和母五小六、母六小七、母七小八、母八小九、九五等十個種類。每制作同一種類的蘆笙為一堂,每堂蘆笙由大、中、小和地筒組成,通常為三十至五十把。
2008年,為慶祝北京奧運會開幕,苗族著名蘆笙師傅梁炳光特制了一把高達10余米,重達240余公斤的蘆笙。這把號稱當(dāng)今蘆笙的王中王、世界蘆笙之最的蘆笙從備料到制作完成,梁師傅足足用了一個多月。這把蘆笙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曾在融水民族廣場展示,萬人矚目。
(萬人矚目的融水蘆笙王)
資料來源: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