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特有節(jié)日主要有苗年、斗牛節(jié)(吃鼓贓)、吃新節(jié)、迎雷節(jié)、六月六和米花節(jié)等。
苗年:為祭祀性節(jié)日。在歷史上,苗族以“十月望日為歲首”,逢之則“燕會擊長鼓為樂”(《黔記》)。壩固、王司的苗族舊時普遍過苗年,時間多在農歷九、十月間的卯日和丑日。過年的主要活動為“踩鼓”、斗牛、跳蘆笙。
斗牛節(jié):由“吃鼓臟”(鼓社節(jié))演化而來,是都勻苗族最盛大的祭祀性節(jié)日,每十三年過一次,在農歷九、十月間過。分兩個階段;斗牛、椎牛、祭祖,前后數(shù)日至十數(shù)日。
節(jié)前兩三天,各家牽牛預斗,為節(jié)日做準備。確定節(jié)日日期后,以紅帖通知附近村寨及親友(舊時以木刻“通知牌”,近年改為通知)。
斗牛,要舉行“輔場”儀式,各家牽牛登場,沿斗牛場外圍繞場一周,牛身上披掛著親友贈送的紅布、紅綢。鬼師身穿黃袍手持盛滿米酒的牛角隨在牛后,并將米酒灑在路上,眾人敲鑼放炮,開始斗牛。斗畢,請鬼師為牛主擇日祭祖。
祭祖的前一天,將刻有祖宗姓名的石牌埋好。祭祖時在石牌前擺上祭桌,祭品有香燭、酒和食品。鬼師身披綾袍,一人為其撐傘,另有數(shù)人吹嗩吶、擊鼓、鳴鑼。牛牽到時,放鐵炮九響,鬼師誦巫詞祈禱,請祖先領受。然后將牛牽至石牌前迫使牛跪下,用粗繩將角捆住并穿入石牌所鑿的園孔,使牛頭緊貼石牌不能動彈。椎牛須舅爺和女婿動手,如無,可以其他外親代替。椎牛時,舅爺負責瞄準牛后腦部,女婿以粗木棍捶擊鐵鑿,將牛擊昏,爾后放血,并將牛肉砍成數(shù)塊分送親友。其中,舅爺為一只帶尾后腿,女婿為牛頸,其余親友每人可得二、三斤。
吃新節(jié):為祭祀性節(jié)日,以祭祖、祭“米魂”為主,現(xiàn)已演變?yōu)橐詰c賀豐收為主。吃新節(jié)在農歷七、八月間,選取任何“龍”日或“蛇”日過,視香糯米的成熟程度而定。確定日期后,派人通知親友前來參加,若親友也選擇此日過節(jié),雙方要互相遣人前往祝賀。節(jié)日以吃新香糯米為主。
節(jié)日的第一項儀式是祭祖,在中堂舉行,不請鬼師,也不念巫詞,只用苗語呼請祖宗前來領受。
第二項儀式是祭“米魂”?!懊谆辍庇纸小懊坠谩?,傳為“米姑”從外家?guī)硭?,并將栽培技術傳授給當?shù)孛缱?,故此紀念之。祭“米魂”時誦讀《米姑歌》,或請兩個未婚姑娘演唱此歌。
迎雷節(jié):又叫祭雷節(jié)、祭蟲節(jié)。為祭祀雷神,祈求風調雨順的節(jié)日,現(xiàn)代已演變?yōu)閵蕵沸怨?jié)日,至節(jié)日,青年男女便互相邀約,帶著柴刀,挎著菜籃扮作上山干活,實為到“節(jié)日坡”(固定的)對歌談情。
六月六:王司鎮(zhèn)新場苗族過此節(jié),節(jié)日來源與布依等民族不同。
相傳,一位廖姓名叫“谷達錘”和一位盧姓名“谷昌埃九”的老人,精通醫(yī)術,有威望,被稱為“藥王”和“頭領”。每年農歷六月六日邀聚當?shù)孛缱逡圆伤帪槊?,到“早幾”山集中,商議重大事宜。兩位長老在“早幾”山去世后,又有一個名叫早芝的苗族領袖,繼承兩位老人事業(yè),被稱為“苗王”和“藥王”。某年六月六日,早芝在“早幾”山病發(fā)去世。為了紀念這三個苗族領袖,當?shù)孛缱鍖ⅰ霸鐜住鄙礁罢肿由健?,并在每年六月六日到山上祭奠他們,漸而形成傳統(tǒng)節(jié)日。
米花節(jié):壩固羊列一帶苗族過此節(jié),每年農歷七月水稻抽穗揚花期間過節(jié)。節(jié)日晚上,寨中姑娘邀約聚集,共推一位善歌的姑娘扮成“米花姑娘”,頭插兩支稻穗,于寨外唱歌等候外村男青年對歌。對歌時,本寨婦女可以到場助興,男性回避。
資料來源:都勻市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