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圖片
黎族木面具
搶葫蘆舟過河
鉆木取火
1992年,我得到一筆基金費用,得以踏上海南島調(diào)查那里的黎族文化。從這之后,我每年都去兩個月做調(diào)查,連續(xù)做了5年,走訪了25個黎族村寨。
海南島與大陸相隔,那里的黎族文化自成體系,是中國古代越人文化保留得最完好的地方。我去那里時,黎族人還會用木頭鉆木取火。我重點調(diào)查了原始陶器、織麻布、樹皮布、火耕文化和獨木舟等。
在海南,我學(xué)會了吃老鼠肉,吃螞蟻卵炒米飯。黑色的蟻卵和白色的大米黑白相間,這是典型的原始高蛋白食品,吃在嘴里覺得有點糙,但慢慢也就習(xí)慣了。
海南人咂酒,把釀好的米酒插上蘆管 ,你一口,我一口,傳來遞去地輪流品咂。這種咂酒方式,源自一種古老的共食方式,史書上多有記載。
黎族人的刀耕火種,反映了遠古先民的生產(chǎn)方式,在其他地方已很難看到?;鸶址Q斧耕,包括砍伐樹木、焚燒樹木、播種、看護和收割等過程。
播種前選一處森林,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把林子里的樹全部砍掉,放置兩個月左右晾干。之后,一把火燒光,燒過的土地松軟、肥沃,不耕不翻,利用灰燼作肥料。等到下雨時,拿尖木棒,在土地上插一個小洞,丟進一粒種子。
由于耕地在森林包圍中,野豬、猴子等野獸可能來破壞莊稼,因此必須把地圍起來,并且有人住這來看護,直到秋收后才回家。莊稼成熟季節(jié),看護的人每晚都得起來敲打器皿驅(qū)趕野獸。除了看護,為了解決吃飯問題,看護者同時也狩獵。
火耕具有典型的原始農(nóng)業(yè)特點,因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五六千年前,才開始使用耒耜翻地。火耕過的土地使用年限短,水土流失快,對生態(tài)的破壞很大,燒毀的森林資源和植被是不能再生的,因此耕種一兩年就必須更換耕地。
黎族人外出種地時帶的口糧,是用陶罐做的粥。去老林里干一天活兒,就吃上一天。用陶罐做粥時,要把水放滿,在火堆上不停地攪動,否則,米粒兒一沉淀就壞了。把粥熬到半熟,然后用熱灰完全捂熟。
盡管黎族人用的這種陶罐很簡陋,但是買一個也不便宜,如果燒成干米飯,陶器一碰就碎了。據(jù)此,我推斷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壞陶罐,有可能是煮壞的。
黎族的火耕農(nóng)業(yè),與史書上記載的堯舜時代“饔饗而治”時期的原始農(nóng)耕業(yè)一樣。堯舜雖為首領(lǐng),但也和大家一樣,用陶制的罐子裝著一天的口糧下地干活兒。
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不少與葫蘆有關(guān)的彩陶器物。在原始社會,人們對用途廣泛、籽粒飽滿的葫蘆很崇拜。早先在大學(xué)讀考古學(xué)時,我就知道有用葫蘆做成的一種渡河工具——“腰舟”,但卻沒見過實物。想不到在海南,黎族人卻幾戶家家都有“腰舟”。
在海南,葫蘆的生長期長,所以特別大。黎族人外出時,腰間掛一個空葫蘆,要過河時,就脫下衣服放進葫蘆里,抱著大葫蘆,靠葫蘆的浮力過河。因為很多葫蘆是帶“蓋子”的,上岸后,人們從葫蘆里拿出的衣服是干的,可以穿上就走。
有一天,我在通什(今五指山市)的一條河邊,看見有幾個黎族人抱著大葫蘆過河。我趕緊拿出相機,在河邊的大石頭間跳來跳去追拍。沒想到一不留神就跳空了,重重地摔在石頭上,造成了骨裂,當(dāng)時就不能動彈了,在醫(yī)院里躺了好長一段時間。
黎族人的房子是船形的,像一條船扣起來趴在地上一樣,因為島上臺風(fēng)很大,一般的建筑抵御不了。
黎族人保留的制陶技術(shù)比傣族的泥條盤筑還要原始,是用泥球拍成的泥片拍筑法。婦女們拿泥搓3個泥球,第一個球拍成容器的底,剩下兩個球拍成長條形,往底上一鑲,就做成一個盆。
此外,黎族是文面樣式保留最多、最豐富的民族,代表了一種古老原始的傳統(tǒng)文化。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有五大支系,每個支系的花紋都不一樣,文在手上、腿上、下肢。一看花紋,就能認出此人是哪個支系,是否成年,族人之間能不能通婚。黎族人以蛇為神,喜歡把蛇形花紋文在自己的身上以辟邪。
隨著海南島旅游業(yè)的開發(fā),我所目睹過的黎族傳統(tǒng)文化正在不斷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