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一般居住在高山峽谷地帶。新中國成立前,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人們往往早出晚歸,途中常常忍饑挨餓,而帶食物之類又不方便,于是,他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過程中知道吃干飯比稀飯耐饑,這樣,就形成了傈僳族以“干”為主的飲食習慣:如蒸玉米面,由于傈僳族人耕種的土地大都離村寨比較遠,需爬坡走箐,體力消耗大,勞動歸來人們極想喝上幾口“飯湯”解渴、止餓,這樣,又形成了傈僳族以玉米稀飯為主的各種“稀”食輔之于“干”食的飲食習慣。新中國成立前,大部分傈僳族地區(qū)地多田少,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旱谷、小麥、蕎麥、高粱等,這樣,傈僳族以玉米為主食,輔之以小麥、旱谷、蕎麥、大米等。副食有肉禽蛋類,但較少,主要還是上山獵取動物輔之。蔬菜、水果種類也不多。
新中國成立后,傈僳族的飲食有了明顯的變化。在主食方面,隨著水田面積和復種指數(shù)的提高,農(nóng)作物結構的改變以及母碓、水碓、水磨和各種糧食加工工具、機械的普及,除玉米外,大米、麥面的比例不斷提高,吃面粉、面條的習慣也逐漸形成。在副食方面,蔬菜和肉類比例增多,品種和花樣也不斷豐富。食品營養(yǎng)得到提高、飲食衛(wèi)生也逐步改善。
傈僳族的風味一般以香、甜、可口、保持原味且制作簡單為特點,但營養(yǎng)豐富,切別具一格,食用后令人難以忘懷。如:火腿玉米稀飯的可口噴香、烤乳豬的噴香撲鼻、漆油的補虛壯陽、杵酒的開胃健脾、苦蕎粑粑的清涼解毒等。
玉米稀飯是傈僳族傳統(tǒng)的風味食品之一,將脫殼的玉米粒放入土鍋或銅鍋中滲水用栗柴火煮熟而成,特點是噴香撲鼻、解渴、去暑,配料多以各種蔬菜、豆類為主,若加煮一小塊臘肉或火腿則味更香、飯更可口,是傈僳族招待貴客的食品之一。
烤乳豬也是傈僳族傳統(tǒng)的風味飲食之一,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禮儀食品。傈僳族家中一般都養(yǎng)有一頭母豬,母豬一年能下仔兩次,每次五至十頭不等,無力將小豬全養(yǎng)成肥豬,因此,傈僳族有殺小豬吃的習慣,烤乳豬就是其中比較獨特的食用方法,即豬仔長到3-5月間宰殺,去毛、內(nèi)臟、肚雜之后在栗炭火上面微烤,邊烤邊撒辣椒、草果、花椒等佐味??臼旌蟮娜樨i焦黃脆、鮮香嫩、可口,別有一番風味。
傈僳族是一個尊老愛幼和好客、大方的民族,同時,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還保留有原始共產(chǎn)主義的分配原則為前提的飲食分配習俗,飲食的禮儀與禁忌不多,但大都能夠被大多數(shù)群眾認可、遵從,以致養(yǎng)成習慣。
吃飯時,主婦要先給老人、小孩盛飯,再盛給丈夫,自己最后吃;在吃飯時,要不停地給老人、小孩夾菜、添飯、舀湯;如有客人一起共餐,主婦要先給客人,并不間斷地給客人夾菜、添酒。傈僳族還有許多嚴禁貪食、暴食、獨食的飲食禁忌,他們有許多諺語都是辛辣諷刺貪食、暴食、獨食之徒的,如“漢子因榮譽而死,饞人因好吃而亡”“獨食者噎食,不合群者憋死”等。
參考資料:
1.云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傈僳族文化大觀[M].云南民族出版社.(第65-70頁)
2.供圖:劉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