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圖片
景頗族銀飾“孔雀衣”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銀飾“孔雀衣”,是景頗族女子盛裝時的一種服飾,征集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時間為20世紀(jì)50年代。這件銀飾“孔雀衣”長40厘米,胸圍108厘米,黑色平絨布制作而成,圓領(lǐng)對襟,領(lǐng)部、肩部和胸部墜銀泡、銀鏈、銀穗裝飾,黑白兩色相映成趣,精致華美。銀泡為三圈,由里至外逐圈增大,里層銀泡直徑約2厘米,最外層銀泡直徑約3厘米。外圈銀泡每個上墜有三角型銀片打制的銀穗,每串分三層,每層分別掛2、4、6個不等的三角型銀片。整個上衣幾乎被銀泡、銀鏈和銀穗遮蓋,穿上銀飾“孔雀衣”,銀泡在太陽的照射下銀光閃閃,行動起來身動銀搖,悅耳動聽。
銀飾“孔雀衣”一般搭配包頭、裙子、腿套、挎包穿著,再配以項圈、項鏈、手鐲、筒鐲、腰帶等飾物。服飾整體以黑紅色為主色調(diào),其中,“孔雀衣”為黑色平絨質(zhì)地,包頭正面、裙子、腿套用紅色毛線織成,間或搭配黃綠色挑花圖案,與黑色上衣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和強(qiáng)烈的視覺沖擊。景頗族裙子形為不剪裁的筒狀,多由羊毛手工編織的長方形土布圍制而成。穿著時把裙帶一層層裹起,留下一截,折疊起來,用紅腰帶束于右側(cè),裙上織有黃綠色幾何挑花圖案,這些圖案來源于景頗族人民經(jīng)年累月的積累,一條華美精致的筒裙最多可以刺繡300-400個圖案。同其他西南少數(shù)民族一樣,景頗族也喜用腿套,這是與其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guān)。因為景頗族長期以來生活在森林茂密、雨水豐沛的山區(qū),穿戴腿套可以起到防寒、防潮、防蟲的功效。心靈手巧的景頗族婦女將各式挑花圖案繡于腿套上,一方面增加了腿套的美觀,另一方面也使其更加結(jié)實耐磨。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shù)腿套圖案為手工挑花,一般手工織成一個腿套需要2-3天時間。景頗族服飾色彩濃烈、工藝復(fù)雜、圖案古樸多變,是長期以來景頗族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和審美的體現(xiàn)。
景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據(jù)史料記載,景頗族來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支發(fā)展而來。根據(jù)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景頗族共有147828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山區(qū)。該地區(qū)海拔1500-2000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密布、物產(chǎn)豐富。景頗族先民世居山林,以采集和狩獵為主要生產(chǎn)生活方式。景頗族服飾在其歷史發(fā)展的各個時期,都保留了適應(yīng)不同社會發(fā)展水平的經(jīng)濟(jì)文化痕跡。
關(guān)于景頗族先民的服飾,史籍中有“無衣服,以木皮蔽體”,“以豬牙雉尾為頂飾”的記載。唐代樊綽《云南志》記載:“尋傳蠻‘俗無絲錦布帛,披波羅皮(虎皮),跣足可以踐履榛棘,持弓挾矢,射豪豬,生食其肉,取其兩牙,雙插髻旁為飾。又條其皮以系腰’” 。清末閔德修《片馬緊要記》記載:“男皆剃髻不冠,用青布纏之,褲不掩膝,披麻布,仿道衣,為少兩袖,腰系銅鈴,行住坐臥,只聽鈴聲。至于女子,髻向前,頂束布,耳環(huán)用銅線,粗似藤,圓如碗,連環(huán)扣之,頸下料珠,累累盈胸。行時,珠環(huán)聲錚錚響焉。不事女紅,僅有手工紡織,故不著褲,以裙為裳,束以花布。男婦老幼,左佩刀,右挾矢,不沐浴。冬不重衣,雪亦跣足”。由此可見,景頗族自古以來就有尚胸飾、喜綴鈴的服飾習(xí)俗,這種習(xí)俗沿襲至今,就發(fā)展為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銀飾“孔雀衣”。
景頗族“孔雀衣”是景頗族女子最具特色的服飾之一。像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樣,景頗族女子也喜愛佩戴金、銀、銅、珊瑚等飾品。飾品包括項鏈、項圈、耳環(huán)、耳墜、耳牌、耳棒、手鐲、戒指等。其中,墜滿銀泡的“孔雀衣”在景頗族女子的服飾中因其獨特的形制,行動起來叮當(dāng)作響的特點使景頗族“孔雀衣”在眾多少數(shù)民族服飾中自成一體、別具一格。在盛大節(jié)日和出嫁時,婦女們穿戴上綴有成排成片銀泡的衣帽、背帶、挎包,含有象征光明、趨吉辟邪之意,表達(dá)了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無限向往。
關(guān)于銀飾“孔雀衣”的來歷,民間流傳著兩個優(yōu)美動人的故事:其一是景頗族的始祖寧貫娃,娶龍女為妻,繁衍后代,銀飾衣即是始祖母的龍鱗所變,人們穿銀飾衣是對始祖母的紀(jì)念,認(rèn)為這些有靈氣的銀泡,可以保佑后代吉祥平安。另一個故事是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景頗山的森林里住著一戶景頗獵人。獵人家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兒扎先。后來,獵人夫婦相繼去逝,留下十五六歲的小扎先。她繼承了母親的耕織生活,起早摸黑地種山地,織麻裙。為了適應(yīng)山里的生活,她自練狩獵的本領(lǐng),天長日久,她已掌握了父親生前的狩獵本領(lǐng),以打獵為生。她把獵獲的孔雀翎毛攢起來,縫制成一件件漂亮的孔雀衣穿在身上。有一年的目瑙節(jié)盛會上,扎先穿著五彩斑斕的孔雀衣加入了翩翩起舞的姑娘們的行列。她的美貌、舞姿和奇特的孔雀衣成了人們注目的中心。小伙子們把愛慕的目光投向她,圍著她盡情地歡歌跳舞,姑娘們也采來最美的鮮花獻(xiàn)給她,贊美她的孔雀衣。從此以后,扎先就大量收集各種鳥類的羽毛,為姊妹們縫制羽衣。她還仿照孔雀尾翎上的花紋,釘上一些獸類的角質(zhì)、貝殼等飾物,以示富貴和華麗,作為姑娘們的節(jié)日盛裝和嫁妝。后來盛裝的角質(zhì)、貝殼等飾物逐漸被白銀等金屬片所代替,孔雀羽衣也變成了今天的銀飾衣。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景頗族銀飾“孔雀衣”,歷史悠久、制作精良,是景頗族服飾中的精品,不僅是景頗族人民審美情趣和智慧才能的展示,也承載著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為我們了解和研究景頗族服飾的工藝特點,景頗族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撰稿:張斯齊 攝影:張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