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系列,1024看片你懂的,最新网址你懂得,三级毛片在线看,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免费的,毛片破处

您好,歡迎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全部分類

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字 > 民族史志 > 民族研究  > 詳細頁面

佤族紀事

來源:滄源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23日 閱讀量:

  竹樓瓦房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頂和山腰,古老的大青樹舒枝展臂,蒼翠欲滴的芭蕉樹時隱時現(xiàn),隨風搖曳的鳳尾竹環(huán)抱著寨子。一群男女老少聚在一塊寬闊的場地上,幾個彪悍的漢子用木杵敲擊著木鼓,一群婦女手拉著手,圍成圈或排成排,踏著鼓點一上一下地甩動長發(fā),黑黑的頭發(fā)有節(jié)奏地飄起飄落——這并不是舞臺上的場景,而是佤族村寨豐富多彩的風情圖畫中尋常的一頁。

  佤族婦女以多發(fā)為美。烏黑漆亮的長發(fā),被佤族婦女展示在舞蹈中,用它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和理想愿望。

  佤族人口39萬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zhèn)康、永德等縣,一部分散居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nèi)。

  佤族先民在周秦時期是“百濮”的一支,被稱為“濮子蠻”、“古喇”、“哈佤”等。佤族自稱因地而異:鎮(zhèn)康、永德一帶稱“佤”,滄源、雙江、耿馬和瀾滄的佤族自稱“巴饒”或“布饒”,西盟、孟連的佤族自稱“阿瓦”、“勒佤”。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為佤族。

  佤語屬南亞語系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有三種方言。過去沒有通用文字,1957年,創(chuàng)制了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佤族過去的宗教信仰為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

  打擊侵略者

  1890年以后,英帝國主義以中緬邊界問題為借口,不斷派武裝人員、傳教士和特務間諜分子潛入阿佤山區(qū),進行各種陰謀活動,甚至煽動佤族人民脫離祖國。1894年-1897年,中、英簽訂中緬未定界條約,1899年-1900年,中、英雙方第一次會勘邊界,以及1935年-1937年,中、英雙方第二次會勘邊界歷次事件中,居住在邊境地區(qū)的佤族和各族人民不斷掀起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他們捍衛(wèi)祖國領(lǐng)土的正義行動,得到了云南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堅決支持。分散各地的佤族部落多次聯(lián)合起來,通力驅(qū)逐擅越邊界的英帝國主義分子。

  1927年,英帝國主義私越國境,盜運茂隆銀廠的礦渣。1934年,公然用武力侵占礦區(qū),制造了有名的“班洪事件”。班洪、班老部落首領(lǐng)邀集周圍十多個部落,剽牛立盟,組織武裝,誓將英帝逐出國門之外。附近的佤、漢、傣各族人民也組成千余人的“義勇軍”前來支援,打得侵略者狼狽不堪。1936年,以班洪為首的17個部落發(fā)出了《告全國同胞書》,嚴正申言;“……我佧佤山數(shù)十萬戶雖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國之奴隸……我佧佤山民眾決不愿聽英帝之驅(qū)使,愿斷頭顱,不愿為英帝之牛馬?!必糇迦嗣翊罅x凜然的呼聲,得到全國輿論的響應,終于挫敗了英帝強盜行徑。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佤族和各族人民為阻擋日本侵略軍入侵云南,以人力物力積極支援西南邊境駐軍,并組織游擊隊與侵略者展開武裝斗爭。1944年,又配合抗日部隊在班洪,班老等地痛殲敵人,收復失地。

  在持續(xù)近百年的反侵略斗爭中,佤族人民用長刀、標槍等原始武器狠狠打擊了擁有洋槍、洋炮和現(xiàn)代裝備的敵人,為捍衛(wèi)祖國的領(lǐng)土,寫下了我國人民反帝斗爭史上光輝的一頁。

  木鼓聲聲

  在阿佤山區(qū),到處可以聽到雄壯激昂的木鼓聲。木鼓被佤族人視為神圣的器物,因為它是母親的象征,據(jù)說這種觀念來源于母系社會。每逢戰(zhàn)爭或大的祭祀活動,敲響木鼓,人們仿佛聽到母親在召喚,便會從四面八方趕來。今天,木鼓演變成佤族民間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樂器?!澳竟奈琛贝肢E豪放、飄逸瀟灑、鏗鏘的木鼓聲,頗具迪斯科的味道。它深受海內(nèi)外觀眾們的喜愛,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獲獎。

  筒帕上的密碼

  過去,佤族人沒有文字,他們以一些特別的方式記下了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在婦女編制的“筒帕”(挎包)上,就保留了不少有價值的文化符號。

  筒帕是佤族人出門做事和上山干活時常喜歡掛在肩上的挎包。它既實用又美觀,還是饋贈朋友最合適的禮物。筒帕也是最能體現(xiàn)佤族婦女慧心與巧手的一種織物。各種動物、花草、生活用具,凡是她們認為美的,認為“有意思”的,都會千方百計將其織在筒帕上。

  筒帕上最常見的,是一種中間帶圓點的棱形圖案,據(jù)說那是小鳥的眼睛。在佤族人心目中,有一種叫做小米雀的鳥是有恩于他們的。傳說當初人類被封在石洞里打不開石門,飛來一只小米雀,在石洞上不停的敲啄,嘴殼啄破了,眼睛流血了,終于啄開了一條縫,佤族先民和其他民族的人才得以從石洞中走出來。世世代代,有情有義的阿佤女人始終沒有忘記這只小鳥。

  筒帕的下部,通常會織有一條寬寬的、由方形和線條交叉而成的圖案,據(jù)說是代表老虎的腳印。生活在亞熱帶叢林中的佤族先民認為,森林里的各種動物中,老虎是獸中之王,是天神的使者。婦女們將其腳跡織在筒帕上,恐怕不僅僅是單純的崇拜,也許還有著得到這位天神使者認同和保佑的希冀。

  牛頭,也是筒帕上常見的圖案。佤族人們認為水牛與他們祖先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同時,牛在佤族人的生活中作用非凡。在40多年以前,佤族社會盛行剽牛祭祀,在舉行一些重大活動時,都要剽一頭牛祭祀天地和鬼神。哪家殺牛,就把牛頭骨架掛在自家的墻壁上,哪家掛得最多,就表示其有權(quán)和富有。

  小小的筒帕,就是這樣向人們透露著佤族早期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的信息。

  長刀弓箭 男子漢的象征

  佤族由于居住的地區(qū)不同,服飾各異,一般來說,男子喜歡用黑布或青布包頭,上身穿青布無領(lǐng)短衫,下身穿折腰大襠、寬而短的青布大腳褲子,身背本地編織的青布花邊掛包,包邊飾以長穗。

  各地的佤族男子,外出時常背花邊包、佩長刀和弩弓。在佤族中,男子佩戴長刀被視為男性美和力量的象征,若男子不佩長刀,會被視為衣冠不整,不持弩箭,則會被視為沒男子漢的氣概。

  婦女以多發(fā)為美

  婦女的服飾大方美觀,各地大同小異,其基本特征是:用黑布包頭或頭戴銀頭箍,或者是盤發(fā)辮戴絨球。身穿黑或深藍色無領(lǐng)上衣,衣服綴有數(shù)枚銀泡或銀質(zhì)花,下著黑、紅、紫、黃等顏色織成的多種圖案的筒裙,裙邊間織紅、褐色幾何線花紋。耳戴大銀環(huán),頸帶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腰圍數(shù)十道藤圈或十多串珠圈,身背一個圖案鮮艷的筒帕。

  佤族婦女以多發(fā)為美。有盤頭習俗的中年婦女在編發(fā)時,往往要在本來已經(jīng)很茂密的頭發(fā)中摻進一些黑毛線,再配上幾個彩色的絨線球,在勃勃的英姿中平添幾分嫵媚。留有長發(fā)的年輕婦女,在銀頭箍下,一襲瀑布似的黑發(fā)直瀉腰際,渾身洋溢出一般粗獷自然的青春氣息。

  救命的寬手鐲

  婦女們身上那終日佩戴的寬寬的銀手鐲,十分獨特醒目,是佤族婦女服飾的一大特征。這種手鐲寬約10厘米,多半是用銀、鋁、銻等金屬制成,上面刻有各種花紋。

  關(guān)于這種手鐲還有一個古老的故事:在很久以前,阿佤寨子里有一個姑娘上山采野果,碰到一只大熊,她躲藏不及,急中生智,從竹籃里拿出飲水的竹筒,套在手上。大熊以為抓住了姑娘的手,高興得笑瞇了眼。姑娘悄悄從竹筒中抽出手來,轉(zhuǎn)身跑開,逃脫了一命。從此以后,姑娘們外出時為了防止不測,便在手腕上套一節(jié)竹筒。久而久之,竹筒就變成了手鐲,后來演變成了銀質(zhì)、鋁質(zhì)手鐲。

  救命的款手鐲的傳說反映了阿佤人采集時代的生活痕跡和婦女們的機智勇敢。

  主婦分飯

  佤族喜歡做雞肉爛飯、鵪鶉肉湯、松鼠肉湯、螃蟹魚蝦醬、牛苦腸湯、牛肉酸菜等佤味佳肴,其中最有特點的要數(shù)“雞肉爛飯”。其做法是將一只殺好的雞煮得半熟后撈出,接著將大米放入雞湯繼續(xù)煮,待米飯熟透、半稀半干時,抬下鍋蓋好。在將雞肉撕碎,撒上薄荷葉、茴香、辣蓼、花椒面等佐料,最后一并倒入飯鍋,攪拌均勻便可食用。

  吃飯時,大家圍坐在屋中的火塘邊,無論是客人還是主人,一概無需自己動手盛飯,主婦會把煮好的飯一碗一碗分好,順序遞到所有人的手上,每人一份,吃完以后再由主婦盛。

  在村社集體活動中和部落舉行宗教祭祀時,也有專門負責煮飯和分飯的老婦人。她們在群眾中很有威望,懂得民族的風情掌故,了解活動的儀式規(guī)程,熟悉村寨的成員,在為參加活動的人分飯時,能夠做到不重復一個人、不遺漏一個人地進行公平分配。如果是外來的客人,還會受到她們的特殊照顧。

  無酒不成禮

  佤族人愛喝酒,節(jié)慶、待客活動,都離不開酒。他們說:“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席”。在阿佤山做客,當熱情的主人端給你一碗香甜醇美的水酒時,那是表示對你的歡迎和尊重,你得一飲而盡。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位佤族老大媽帶著一包作為午餐的糯米飯上山勞動,她只顧挖地,竟將飯包掛在樹上忘了吃,等她幾天以后重新發(fā)現(xiàn)樹上的小飯包時,白白的糯米飯已經(jīng)發(fā)酵變甜,她把飯放在竹筒里,準備用水泡一泡再吃。發(fā)現(xiàn)泡飯的水竟有一種醉人的香甜。老大媽成了第一個發(fā)明水酒的人。得此啟發(fā),人們用浸泡的大米拌上桂皮、黃果皮、芭蕉果皮、花椒、野生辣蓼等原材料做成酒藥。制成米酒時,把小米、蕎子、小麥、包谷等原料蒸好,拌上適量的酒藥,再把芭蕉葉捂在竹籮或其他容器里使其發(fā)酵。過10天左右取出,放在竹筒里倒入冷水浸泡,過濾出來就成了乳白色的水酒。

  水酒做得好,是家庭主婦也是家庭的榮耀。

  腰箍計年齡

  現(xiàn)代人講究不詢問女士和小姐的年齡,加入你到了阿佤山,要想知道姑娘的年齡,那就方便了——只需悄悄數(shù)一下她們腰上的藤圈。

  在一些佤族山寨中,女孩出生不久,父母就要在她腰間和小腿上戴上一個藤竹編成的圓圈,以后每年各增戴一個。竹圈小了或者損壞了可以隨時更換,但一年一個的數(shù)量卻不能隨意增減。所以說,只要數(shù)一數(shù)姑娘腰間或腿上的竹圈,就可判斷出她的年齡。不過,在現(xiàn)代生活中,佩戴竹藤腰箍和腿圈似乎主要是佤族婦女的一種美的裝飾,而且,它逐漸為色彩鮮艷、式樣新潮的珠圈所取代了。

  自古,佤族與牛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從某種意義上講,佤文化包涵著豐富的牛文化。

  

  資料來源:滄源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聲明:轉(zhuǎn)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圖或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作者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