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山區(qū)的苗族人民,因山高坡陡,平整、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濕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傍水,構筑一種通風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樓,叫"吊腳樓"。苗寨吊腳樓具有簡潔、穩(wěn)固、防潮的優(yōu)點。苗族人民為了留下更多平地用做耕種田,也為了適應當?shù)刈匀粭l件,將吊腳樓大都選在30°—70° 的斜坡陡坎上。
在雷山,苗寨吊腳樓依山而建,屋基開挖為上下二層,前檐柱或第二柱不落地,因此而得名吊腳樓,是苗族工匠們利用干欄式建筑在適應山地發(fā)展和變異的經(jīng)典之作。
吊腳樓建筑系木質(zhì)結構,不用一釘一鉚,房子框架由榫卯連接,依山勢而成,建筑風格別具特色,形成獨特的苗寨吊腳樓景觀。吊腳樓層層疊疊,呈金字塔形。
苗寨吊腳樓為穿斗式卯榫木結構,穿肪構心斗角,小青瓦蓋頂,屋坡多數(shù)采用四六比。木匠用半邊條竹刻畫排柱和開間尺寸。一般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個別六榀五間一棟。
苗寨吊腳樓的修建程序有很多步,有選擇屋基→備料→發(fā)墨→拆枋鑿眼→穿排→立房→蓋瓦→裝扮等多道工藝流程。
當然,苗寨的吊腳樓也有考究的地方,屋脊涂白板壁涂紅,屋檐用白色水紋修飾。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連同苗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形成了苗寨吊腳樓建筑文化。2006年,雷山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這些充滿了苗族藝術意象的吊腳木樓,凝聚了苗族同胞長期積累下來的生活習俗和社會文化。
資料來源:雷山縣人民政府網(wǎng)